重慶市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扎實推進
近年來,重慶市以實施“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計劃”(簡稱“‘三區’計劃”)、農村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牽手計劃(簡稱“‘牽手’計劃”)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村社會工作室(站)建設,鼓勵引導社會工作人才進駐并扎根鄉村開展專業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一、大力支持社會工作人才進駐鄉村
一是打開制度通道。將“發展農村社會工作”納入《重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并明確了三年目標任務。印發《支持社會工作服務市級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市級財政補助資金支持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實施方案》,將社區(含農村社區)社會工作服務、農村留守人員社會工作服務、扶貧社會工作服務、“三區”計劃項目列入重點支持范圍。二是加大支持力度。自2013年開始,重慶市連續實施“三區”計劃,累計投入1211余萬元在萬州、黔江、涪陵、豐都、武隆、開州、忠縣、奉節、秀山、南川、城口、云陽、巫山、巫溪、石柱、酉陽、彭水17個區縣(自治縣)立項實施59個“三區”計劃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共選派284名社會工作人才進駐鄉村開展專業服務。同時,逐步加大農村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數量和資金投入,特別是2017年以來,先后投入240萬元立項12個扶貧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投入565萬元立項113個農村社會工作室(站)服務項目,投入440萬元立項22個農村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累計有170余名社會工作人才參與項目服務。此外,將民政部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牽手”計劃與市級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融合實施,遴選優秀民政事業單位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派遣優秀社會工作管理服務人才深入黔江、酉陽、城口、豐都、秀山、云陽、武隆、萬州、彭水、奉節10個區縣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并對口幫扶當地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同時與貴州省結對,幫扶當地10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三是夯實激勵舉措。對進駐鄉村開展專業服務的社會工作人才,區縣民政局協助解決實際困難、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對擬在當地創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社會工作人才,由所在區縣民政局提供政策指導和支持;對考核優秀的社會工作人才,相關單位在提拔任用和崗位聘用時優先考慮。
二、有序引導社會工作人才開展服務。
一是明確服務重點和內容。社會工作人才在農村以貧困人群、農村“三留守人員”和特殊困難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以解決生活困難、轉變思想觀念、拓寬致富路徑、提升脫貧能力為目標,重點開展以下服務:對貧困群眾開展需求評估、分析致貧原因、制定服務方案,促進服務對象的精準識別和精準管理,推動貧困群眾服務需求與扶貧資源精準對接。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脫貧信心和內生動力,通過提供生計發展服務,促進其發揮潛能,提升技能,就業創業,增收脫貧。為留守和困境兒童提供成長支持、法制宣教、臨界預防、行為矯正、社交指導、精神關愛和社會保護服務;為留守和特殊困難婦女提供精神減壓、心理支持、親職輔導、權益維護等服務;為留守和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顧、社會參與、權益保障、臨終關懷等服務。對有不良行為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刑滿釋放人員等特殊人群強化心理社會支持,幫助其改善家庭和社區關系,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助力所在地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培育。二是確定服務角色和定位。在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人才主要扮演以下角色:做基層黨委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的參謀、橋梁和助手,協助貧困鄉村開展社區服務與發展的整體規劃,協助宣傳和解讀政策,搜集群眾訴求,及時做反饋,發揮橋梁作用。做弱勢群體的照顧者、陪伴者和支持者。隨著鄉村尤其是貧困鄉村大量青壯年外出,“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亟需照顧和支持,社會工作人才有發揮專業優勢和作用的巨大空間。做鄉村教育的促進者和推動者。社會工作人才盤活鄉村場地資源,建立鄉村村落為單位的兒童圖書館,開辦婦女夜校、農民講習所等,對接黨委政府資源,以黨建帶動群眾的學習和鄉村建設。做外部資源的鏈接者。社會工作人才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協助鄉村吸引城市客戶流量,通過挖掘鄉村文化和特色產品等方式開展鄉村營造工作,為鄉村發展帶來好的點子、技術、人才、市場和資金等。
三、積極確保社會工作服務落地見效。
一是滿足了群眾的心理社會服務需求。社會工作人才在所在地區黨委政府領導下,以農村社會工作室(站)為平臺,以基層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維度需求為導向,通過精準識別、科學評估、分類介入、專業服務,將個性化扶貧和群體性脫貧相統一,將外部支援和內生發展相統一,將傳統傳承和創新開發相統一,實現脫貧和發展雙重目標,解決了困難群眾大量實際問題。如重慶揚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針對城口縣河魚鄉留守貧困婦女缺少收入來源、生活單調乏味的狀況,協助婦女成立了心悅手工坊,開發手編鞋、絲網花等產品,通過線上線下進行銷售,不僅增強了婦女自身能力,豐富了婦女文化生活,還增加了婦女家庭收入。重慶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扎根彭水縣興和村,利用村內土雞和蜜蜂養殖戶較多的優勢,動員村民成立土特產合作社,開展土雞蛋、蜂蜜銷售,并積極整合資源,從“運、寄、收、裝、宣”等方面全方位降低成本,提高村民收入。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組建專業隊伍進駐秀山縣云隘村,用腳步丈量大山,逐一走訪11個村民小組,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確定發展特色產業,引導村民種植了500畝核桃林、300畝雪蓮果,幫助村民戶均增收6000余元,實現長效脫貧。二是提升了群眾的自救自助能力。社會工作人才在開展服務過程中,高度重視服務對象自身潛能的挖掘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將扶志、扶智與扶貧緊密結合,一方面,在面對單個服務對象時,強調服務對象參與的重要性,引導其分析內在的潛能和擁有的優勢,鼓勵和支持其提出解決方案,幫助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精心設計各種活動,運用各種方法來增進村民之間的互動與互助,改善村民彼此之間的關系,促進聯結,強化聯系,使村民結成有力的網絡和團體,村民在解決共同的關切和問題中建立了社區意識和歸屬感,促進了“鄰里互動、村民互助、社區參與”的村莊共同體的形成,形成了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大內生動力。三是建設了一支“不走”的人才隊伍。我市堅持把本土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培養作為全市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特別是加強貧困區縣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通過組織考前公益培訓、報銷教材費和考務費、給予一次性獎勵、發放職稱補貼等方式,調動社會工作從業人員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的積極性,截至目前,我市已經脫貧摘帽的12個貧困區縣和尚未脫貧的6個區縣共有持證社會工作人才1431人,共有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89家,這些社會工作人才和機構來自當地、服務當地,成了一支“不走”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